top of page

声音 第二章 教育 · 智慧:启发、思维、学习、认知


第三节

智慧 —— 启发、思维、学习、认知


这一节我们来关注智慧,但我并不打算继续探讨理念上的智慧,因为智慧的作用及其宏观的实现过程,我们在本章的前几节中已经有过描述,不必赘述;然而我们在上一节末,还遗留下来一个问题没有解决——我们到底需要怎样形式的教育?所以,这一节,就让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,具体地解决理想教育的形态这个问题;而解决这个问题本身,就是从微观的角度,详细地阐述获得智慧的全过程,更加具有指导现实行为的意义,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所应该做的。


现在,唤起我们思路中的另一半,要以体制下学校教育的漏洞为突破口,进而提出我们理想中的教育形式;我们的智慧就在于,吸取体制化学校教育之所以瓦解的教训,并以此为我们要解决的主要矛盾,提出一种能够满足相应需求,现实可行,并且能够合理存在的教育形式。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,体制化学校教育的瓦解,矛盾在于大量的信息与大量的人口不能高效平衡地完成置换,致使一部分膨胀出格的人口不能得到同等的关注和平等的机会,体制化学校教育问题的出现,导致了教育界各种荒诞的怪相;那么从这段描述来分析,我们找到了新的教育形式应该关注的几个重点,分别是:“平衡高效的教学”、“对学生个体足够的关注”和“公平的竞争机会”。


其实,最有效、最直接、最不会过时的教育形式,就是“家庭教育”,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,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不可能弥补和替代的;特别是在启蒙教育阶段,“零至四岁”,家长才是最重要的,因为那就是孩子的环境,影响的使动者,最先在白纸上留下印记的人。只可惜,由于一些父母本身道德知识素养和责任心的缺失,对家庭观念和家教意识的淡薄,很多孩子往往从出生,就失去了他们理所应得的,最好的教育……关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,我们会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全面详细地展开,教育这一章,我们继续专注探索,现阶段体制化学校教育的替代品,我们理想化的教育形式。


基础教育阶段,大约在孩子的“五至十岁”之间,一个类似于学校的组织还是有必要的;因为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,一个庞大的群体,不知所措的时候,最明智的方法是将其肢解开来,按照一定的规律划分层次,变成小问题逐一解决。在我们所面对的基础教育阶段,这个庞大的群体就是即将准备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,给这些孩子平等划分层次的规律就是他们从小生长的地域环境;尽管由于“不平等的根基”,现实情况下不同地域本身,已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平等,有时甚至相去甚远,但至少那里,毕竟也只有那里,作为这些孩子生世的起点和生长的环境——“故乡”,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:如同大树的根基与土壤,无条件地承载、孕育、滋养着它的枝叶与果实,不问出身、荣辱与共。


在基础教育的前期,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,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,简单地涉及一些生活常识和科普知识,教会孩子最基本的表达能力和生存能力,激发孩子对外在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;这一切都应该是以不扼杀孩子天生的想象力为前提的,因为我们教育的过程就是获得智慧的过程,而教育的目的是在于获得智慧之后的创造,如果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便扼杀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想象力,又大费周章地去追求所谓的智慧来启发创造,岂不得不偿失,事倍功半——所以我们教育的难点,在于留住孩子们的想象力。


基础教育阶段的中期,是要孩子们建立相互之间的友谊,和不同的小伙伴儿们打交道,简单地说,就是跟别的孩子去玩儿;“玩儿”是孩子不可阻挡的天性,孩子通过“玩儿”获得知识获得乐趣,但是玩儿什么怎么玩儿,就需要适当的引导了;这个引导不是让老师规定下什么棋做什么游戏设置什么规则,而是要让老师作为一个“监护者”和“协调者”,引导几个孩子之间友好相处、互相启发,用共同的智慧去创造一个可以共同娱乐的项目;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教会孩子如何与人交流、和谐共处、团队合作、互相帮助,同时也是对孩子个人志趣和创造力的培养。


基础教育的后期,是要带着孩子走出自己成长的地域,进行短期小范围的旅行,去接触新鲜的人事物景,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,感受外在世界的变化与多样;鉴于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,一个比较合理的标准可以定为,每个老师可以负责至多不超过十个孩子,因具体情况而异;这一阶段的目的,是在于完成常识与知识之间的承接,让孩子把基础教育阶段所了解到的常识,与真实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相对应,这其中的观察和体验,也能为日后具体知识的学习做铺垫。


在基础教育的整个阶段,教学是以老师个人的言传身教为主,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协作为辅,渗透在生活每时每刻的,书本上的知识并不多,大多数所学从游戏和实践中来,这保障了我们之前所说的,高效的教学;我们严苛的要求提高了老师的素养,使老师的职责主要关注于引导和启发,依特定情况限定每个老师负责孩子的数量,保证了老师有充足的精力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本身;按照区域为孩子划分学校,将跨区实践设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,取消竞争,也保障了教育的公平和机会的平等。


中等教育阶段,“十一至十六岁”期间,这才是极大丰富孩子思想情感和知识储备的绝佳时机;这个时期的孩子,身体心理思维都在成长,记忆逐渐趋向于理解性的,意味着这个时期对知识的学习,才能有效地内化成孩子知识储备的一部分。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,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,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,对生活对环境和对人的感性认识;知识方面,要让孩子学会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,积极主动地充实并提升自己,但其目的是要让孩子认识自己,找到自己一生的志趣所在,并通过自主的学习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。


在这一阶段,学校和老师的角色比较特殊——学校应该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,对各个学科领域包容并济一视同仁,并能够提供安全和科学的实践场所,按照统一的规格和前沿的标准设计维护,像购物中心一样地遍布在每个居民区的附近,成为每个人心向往之的圣殿:比如学校就是一系列图书馆博物馆和实验室工作室的总和,园区与园区之间可以互联网络共享资源,每个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份,在园区的安全网络内发布个人项目,并浏览处于相同阶段内其他孩子的学习成果……老师则主要分为“启蒙教育老师”和“专业指导老师”两个分支,分别对应我们之前所提出“博学”和“专才”的要求,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广泛涉猎和对兴趣的深入研究。


“启蒙教育老师”,主要传授基础课程,并负责其精力范围内,有限数量学生的日常学习、成长交流和阶段进步;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形式方法,进行开放式的教学,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偏好,选择契合自己的启蒙教育老师。启蒙教育老师,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成长情况,帮助其学生分析和认识各自阶段的学习重点和成长变化,并适时地提出相应合理的课题要求和阶段目标,留给学生或独立、或自由结合成学习兴趣小组地来完成;学生与启蒙教育老师在基础课程上所安排的时间比重相对较小,而且会随着学习阶段的进步逐级减少,转而过渡到以兴趣课程研究为主的专业学习阶段。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,由于中等教育阶段在孩子成长过程期间的特殊性,我们还要求启蒙教育老师,也包括必要的专业指导老师,给予每个孩子特殊的心理教育关怀;我们希望每个学生,都能够在自我充实、自我成长、自我认识,这至关重要的几年里,与自己的老师,建立深厚、坚固、可靠、长久的师生情谊,在人格上相互尊重、在知识上教学相长、在心理上共容互通,给彼此足够的空间、关怀和安全感,成为一生的伙伴。


“专业指导老师”,主要引导兴趣课程,并负责学校开放时间内,所有教室场馆的日常维护和运行;他们可以按照自己专业领域的特点和需求,选定必要的场所,设计并定制独立空间内所需的设备器材和交互资源,在实现自己专业追求的同时,展示分享给学生,启发新知,推动革新。学生在完成启蒙教育老师阶段性学习课题的过程中,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场所,大量的课余时间给予了学生充分尝试和探索各个领域的机会,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,不同的课题也锻炼了学生有逻辑有目的地,寻找信息获取知识的学习品质;在这个过程中,专业指导老师在其独立的空间内,为每个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和学习兴趣小组答疑解难,指导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与体验中找到答案,享受研究发现与探索的乐趣,感受不同人格不同领域的独特魅力。针对普遍问题、学术研究成果展示汇报、或其他必要情况,每个专业指导老师、当然也包括启蒙教育老师、甚至学生,都可以定时召开一次公开讲演,并进行全程回放,录入全网教学资源库,由全体师生参与交流研讨,启发新观点新想法新组合,使优秀的实践得到长足的发展。


中等教育阶段的结束,我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独自讲演两个课题,同样由全体师生进行评估——第一个固定课题是要明确自己,“我是谁”,“我要成为什么”,“我的过去现在未来”,“我对世界对生命的态度”,等等;第二个自选课题则是不限题材的,可以是学生对之前某个课题的深入研究,可以是其对于思想对于情感对于人生志趣的认识和感悟,可以是学术的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,也可以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任何展示。这样理想的教育形式,不仅提供了高效平衡的教学环境,给每个学生自身同等的关注和关怀,保障了学习机会的公开公平公正;更赋予了学生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体验,让学生完全地参与并融入教育,通过自主的学习掌握获得智慧的初步方法;还有最重要的,就是让学生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和志趣,也找到了未来的方向。


高等教育阶段,“ 自十七岁起不设年限”,这个阶段我们要提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——“自性化教育”,即“自主、个性化”的教育形式。在之前的每个阶段,我们只是淡化传统学校教育的体制,改变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,把“学校”更多地定义为一个“组织者”、一个“资源库”、一个“交流与实践的场所”;而在高等教育阶段,我们要彻底打破传统学校教育体制的束缚,主张自性化的教育,关注人本身的个性和志趣,关注人在其专业领域上所创造出来的价值。


我们之前按照方向,把教育分为“科学教育”、“文化教育”、“艺术教育”、“职业教育”几个大的领域;首先要明确的是,在高等教育阶段,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选择,都完全取决于求学者自身的意志,这个决定,是求学者根据自己中等教育阶段所形成的自我认识,经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所得出的结果。因此,这个方向的选择,是不掺杂任何家庭社会等外界因素影响的;关于社会体制的问题和解决,我们同样会在后面章节中详细展开分析,这一章的重点,请继续关注我们的“教育”、我们教育出来的“人”和我们人类的“未来”——因为只有纯粹的教育,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;只有不含杂念的高等教育,才可能保障人类社会的积极发展和稳定运行——我们所说的“高水平的教育”,是在为整个人类的进程,扫除后顾之忧;如果我们只把目光,浅薄地放在生存就业和社会地位上,那么我们所谈的这一切,便都是失败的,而我们每个人同样,也只能成为这个失败体制的牺牲品。


我们所主张的,理想的高等教育形式,“自性化教育”的核心,就是“自己关注自己”;因为学习完全是一件自主的事,只有自己关注自己个性的学习,才是最直接、最高效、最有益的学习方式。于是从这里开始,我们把所有的“教育”都替换成了“学习”,因为我们更多的要求,是站在求学者的角度上提出的——“自主、个性化”的教育:其中“个性化”好理解,就是要针对每个人的独特性、特殊性,可自主的动力又从何而来呢?我认为,“自主”的动力就源于个性化。人们常说“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”,这句话虽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,但我实在是不能苟同,尤其是把它放在学习上:因为压力本身就代表了被动和强迫,如果一件事不是出于一个人本心意志情愿去做的,我们就根本不应该去奢求这件事会有任何好的结果;那些说把压力转化为动力的人,也只是把压力转化成了一种“被动力”而非“主动力”,被动力的转化效率极低、动力极小,而主动力无需转化过程、事半功倍。因此,放在学习上,我说学习自主的动力就源于个性化,是因为我们所学习的东西,是符合我们个性、符合我们性格,我们喜欢、我们感兴趣的,我们自然愿意去学习,并且乐在其中——这是一种由心而发的,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,这才是我们要激发的学习主动力;更不必说,经过我们所主张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,自主学习应该早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的习惯了。


我们知道,广义而言,学习的过程,即是追求智慧的过程;那么,在高等教育阶段,作为求学者,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,才能真正获得智慧呢?这取决于我们要学习的对象是什么:是主观世界,还是客观世界——“主观世界”对应“主观智慧”,“客观世界”对应“客观智慧”;主观智慧包括“思考”、“思维”、“思想”,客观智慧包括“常识”、“知识”、“认识”。由于我们的主观世界、主观智慧,是内化在我们身上无法被割裂的一部分,我们对自己主观世界的学习,准确来说,应该是一种对自己“照镜子”式的反思、唤醒和自我认识;而要学习他人的主观世界、主观智慧,则免不了我们与这个人或直接或间接的了解、交流接触、甚至长期相处或研究,这相对于我们的主观世界而言,则退位成为了外在的客观世界。因此,主观智慧的获得,要靠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学习:我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学习,来充实我们的主观世界,从而获得客观智慧,进而升华为主观智慧。具体来说,就是客观世界现象级的“常识”引发我们一般意义上的“思考”,我们的思考促使我们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产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,使我们获得“知识”;当我们的知识积累上升到一定水平的时候,我们原本凭空的思考,逐渐找到了一贯性的规律和依据,形成一种较为具体的“思维”方式;我们带着这种思维方式再去温故而知新的时候,就会发现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,从而产生一种对世界的“认识”;当我们对客观的世界有了自己主观的认识之后,这种认识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行为,形成我们的“思想”,发展成为我们在第一章中所讲的“世界观”。


所以,现在我们把学习的重点,放在客观世界里的客观智慧,来谈我们的学习方法;这里我所说的学习方法,指的是我们与客观世界交流反应,获取信息、获得客观智慧的途径。正如我们每个人的专业方向都有所不同,适于我们各自的学习方法也都不尽相同:有些人适合通过看书写字查找资料来学习,有些人喜欢通过图片声音影像视频来学习,有些人则更习惯靠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来学习……这些学习方法,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个性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所选择的专业领域;“个性”、“方法”、“领域”,三者都是从求学者的主观世界出发,综合为一体也自然合理一致。


用符合自己个性的方法,学习符合自己个性的领域,简而言之,就是要求我们“自学”——自己找资源学习,自己找老师学习;找什么样的资源,找什么样的老师,取决于我们需要了解什么,适合用什么方法来学习,老师的知识水平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,老师的个性是否与我们相投……对于某些领域能力较强的求学者而言,老师是自性化教育的可选项目,他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独立的学习来完成高等教育,他们的老师就是一切的客观世界,他们的学习也就是走到世界中去;但是对于一些设施要求较高、专业性较强、学习资源较为隐秘的领域,“专职老师”或者“导师”,可以有效地帮助求学者理清思路,直接深入精髓,以免误入歧途。专职老师或导师,可以是某个科学文化领域的研究者,也可以是某个行业的执行者,或者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公众人物,等等;除兼顾自身的行业事业外,其必备的一点素质,就是要愿意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。社会上应该有组织机构、政府部门、教育权威,充当中等教育阶段中学校的职能,提供专项教学辅助资源,综合导师与求学者的供求信息,并为双方协调建立适当的联系,为求学者提供当面请教和观摩实习的机会,也为导师提供传道授业启发新知的平台。


除此之外,鉴于每个求学者,在中等教育阶段结束时,都已经在讲演课题中,对自己的个性方向和自我认识,做出了明确的总结和定位——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延续友谊,跨越领域、跨越地域、团队协作、相互为师式的共同学习、共同进步,也是尤其值得提倡的;事实上,这种求学形式所包含的潜在创造力,从长远角度来看,是最具革新意义的。


这些思路很大程度上,都与我们在中等教育阶段的教学形式很像,唯一不同的是,我们学习的环境,从一个被全方位保护、包容、启发、引导的,纯粹的教育环境,拓展到了整个人类社会——在这个没有边界的舞台上,我们会不可避免的与客观世界交锋,也能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无限价值;这其中最为严峻的考验,不在于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什么,而在于不失去我们已经学到的一切,不失本真。


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舞台,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,计算机网络为教育提供的资源能量是不容忽视的;整个世界都在开放,而且越来越开放,不同教育文化背景下的人们,都相互连通着走到一起;不止如此,我们要把智慧的目光放长远,看到形势看到未来,看到科技发展的速度和它对文化的冲击力,远超出我们的想象……那些才华横溢的天才神童雨后春笋般地涌现,为什么呢?因为人类是在持续进化的:我们的身上流着自己祖先的血,那些世代积淀下来的经验、能力、思想、智慧,最终都会化为本能,流传在我们身上,传承给子孙后代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学习,不仅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,更影响着我们身后的生生世世……人类的进化,不曾有一刻停歇,智慧让我们站在人类进程的高度,真实地体会到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,所以我们才会在本章的开始提到,人类文明发展至今,传统的学校教育,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了;试想,如果我们还不把学习的目光放在人类文明的最前沿,放在世界科学思想文化艺术的最前沿,跟上整个人类进程的步伐,根本不必谈创造,我们还能剩下些什么?


我们说高等教育的目的,是让求学者获得真正的智慧,因此,这个阶段是不设年限、因人而异的:一个人生命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极其特殊的事件,使其改变当初的选择,回到中等教育的结束,重新开始高等教育;也可能因为某些特殊事件,在短期内突破头脑屏障,获得真正的智慧……总之,学习是自由的、终身的,高等教育阶段的里程碑,最终是要落在智慧上的——我们的思想、我们的认识,我们对他人、对世界的态度……这座里程碑,是无数次“量”的努力积累出的“质”的飞跃;若是回望,我们曾经的每一次新发现、每一个新创造,我们的作品、我们的报告,都是我们爱智慧、追求智慧留下的印记,也是我们获得智慧过程中,一座又一座的里程碑。


我们这种自性化的高等教育形式,无疑高效地完成了信息的置换,也让每个求学者都积极主动地关注了自己的学习;但是,更多人可能还是会怀疑,这种教育形式下,竞争的机会和未来的出路,是否真的能够平等?站在智慧的高度,答案其实很简单——真正的独立,是在你不需要被别人认可、不需要被别人肯定、也不需要向别人展示和证明自己的时候开始的;在一个真正由独立的人组成的世界里,竞争是根本不存在的,取而代之的,是合作与启发;人们按自己的意志而活,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,创造自己的价值,在内心的平静中,向着自我更深处探索,获得大智慧。简而言之一句话:只要你是在做真实的自己,这世界上,就永远有你的一席之地。


说到底,什么是智慧?“智慧”是一个人主观思想和客观认识的高度总和,表现为这个人对自己、对他人、对世界的态度;“获得智慧”的过程,就是我们接受教育的过程、主动学习的过程,我们在与世界交流反应中生发感悟的过程。智慧的作用,在于帮助我们跳出眼前的局限,站在一定高度上,看到长远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,解决问题,并指导我们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,创造人类共同的未来,这是我们在下一节中将会涉及到的一部分问题。


2014.11.15

2019.08.04

29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
心理成熟

概要 2024.08.11-17.40.57 第八功能Si。不仅代表着缺乏自省反思和使命感。或是记忆力不佳。 还有更加现实的一层含义。就是第八功能Si的人。都会经历一些不得不面对的过往。无法逃避也不能回避。 只有面对它解决它。才能彻底攻克第八功能。征服第七功能。...

性别匹配

概要 2024.08.04-18.18.34 性格和性别完全是两回事。 不是男性有女性的性格。女性有男性的性格。 而是人们的刻板印象普遍认为。感性关怀是女性的性格。理性果断是男性的性格。这完全是偏见。 事实上男性人格中也会有Si...

对立统一

概要 信任怀疑 命运缘分 2024.07.13-17.26.02 信任。生命个体之间。信念的初级状态。 当然都是正方向的。负面的信念。我不称之为信念。更多是猜忌怀疑。 意志是零。信念是正的。怀疑是负的。 所以怀疑与信念同等重要。如果没有怀疑。那么我从未开始思考。...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